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近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组织师生开展“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非遗文化”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活动通过实地探访华江瑶族博物馆、千家寺红军标语楼等红色地标,结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红色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秦俊晖、包容华及50余名学生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活动首站队伍抵达华江瑶族博物馆。入口处墙上醒目位置写着习近平总书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语句。馆内通过图文、实物等形式系统展示华江历史变迁。从红军长征过华江的红色记忆,到老红军刘华连的革命事迹、华江同仁小红军墓的感人故事,以及瑶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脱贫攻坚、奔向小康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军民鱼水情深”的革命传统。讲解员介绍:“博物馆不仅是历史陈列馆,更是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很多党员和群众学习交流。”

随后,来到千家寺红军标语楼,师生们在二楼墙壁上清晰看到“国民匪党”四字标语,在楼下不远处刻有“中央红军翻越老君山行军路线”的纪念石和红军场景石雕。据讲解员介绍,1934年12月上旬,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封锁线后途经此地,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及红三、五、八军团在此宿营,红军宣传人员在楼体二楼南面骑楼及东西两侧墙面书写“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当红军有田分”等标语及漫画。其中“打倒国民匪党”配以狗形漫画,形式独特,以直白语言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本质,成为革命斗争的生动见证。老师们感慨:“这些标语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具象化表达,时刻提醒我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在邓正姣非遗传承室,师生们亲身体验瑶族国家级非遗“反面绣”技艺。传承人邓正姣现场演示“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独特绣法——从背面起针,正面成画,图案对称工整、色彩鲜艳饱满。学生们在邓正姣老师和其他5位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绣制反面绣,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带队教师表示:“非遗是民族的根脉,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技艺,更深刻理解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涵。”学生们也在体验后表示:“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我们要做文化的传承者,更要当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活动尾声,队伍参观了六垌茶茶厂与瑶寨新村。茶厂负责人详细介绍六垌茶从采摘到制作的传统工艺,以及“茶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瑶寨新村则通过现代化民居与民族元素结合,展现新时代瑶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
此次活动将红色教育、非遗传承与民族团结有机融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行动。活动通过“走、听、学、做”相结合的形式,让师生在实地感悟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在非遗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在民族团结实践中凝聚奋进力量。

信息来源: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
图:曾剑翔 文:秦俊晖 徐秋桃
一审:卫涛|二审/编辑:刘亚宁|三审:李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