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主办、广西(桂林)低空旅游研究院承办的中国—东盟低空经济(低空旅游)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东盟低空科技企业联盟启动仪式在桂林大公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刘国建、桂林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杨莎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孙山林、中国科学院教授于强,印度尼西亚班达楠榜大学副校长Erry Yulian Triblas Adesta、马来西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技术学院院长Nadlene Binti Razali、亚洲“一带一路”文化教育合作促进会执行会长杨程成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自治区商务厅东盟处、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民用机场管理处、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的领导;广西玉林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旅发桂林投资有限公司、桂林市低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负责人,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桂林对外友好协会、北海市发展改革委、北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北海市交通运输局、北海市投资促进局、北海市乡投集团、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旅游学会、桂林海外华侨交流协会、联合国旅游组织阳朔观测点的负责人;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珠海、南宁、桂林的30余家低空相关企业负责人;以及来自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旅游学院、桂林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桂林市委党校、阳朔县委党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东盟国家留学生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围绕低空经济与低空旅游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合作机遇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刘国建在致辞中强调,低空经济、低空旅游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互动,还将为民众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和生活方式。广西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这些资源为低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低空飞行技术的应用,游客可以更直观地欣赏到广西壮丽的山水风光,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同时,低空经济的兴起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包括航空器制造、运营服务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杨莎莎在致辞中指出,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人才培养的摇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作为老牌工科院校,在低空技术研究、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和实力,为桂林低空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低空经济(低空旅游)发展研讨会的召开恰逢其时,相信通过各方智慧的碰撞,必将为推动低空经济从“蓝图规划”走向“现实画卷”提供新的视角和解题良方。桂林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充分发挥桂林高校创新人才聚集优势,凝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畅通沟通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低空旅游真正“热起来”、“实起来”、“兴起来”!

孙山林在致辞中表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将秉承开放理念,通过定期举办技术论坛、开展联合研发项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化与东盟伙伴的交流与协作,力求在低空飞行器设计、空中交通管理、安全监管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同时,学校也将加强政策研究与市场开拓,为低空经济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努力将这一新兴产业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童庆禧院士以《低空经济发展》作了主题演讲,他从全球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低空经济的现状及其未来潜力。他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低空经济正在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框架下,这一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童庆禧强调,低空经济不仅能够带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还能催生一系列新兴业态,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他呼吁各方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低空经济在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应用,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Dr. Erry Yulian Triblas Adesta在发言中分享了印度尼西亚在低空旅游领域的实践经验。他表示,印尼作为一个群岛国家,低空飞行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偏远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印尼希望能够引入更多先进的低空科技,进一步提升其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他还提到,人才培养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希望未来能够与中国高校加强教育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Dr. Nadlene Binti Razali则聚焦于低空经济的技术创新。她指出,马来西亚近年来在无人机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技术在农业监测、灾害评估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认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低空科技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可以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共享技术资源等方式,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此外,她还建议加强政策协调,为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于强教授做了《空天地一体化应用》的主旨演讲。他提出,空天地一体化是未来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整合卫星、航空器和地面设施,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信息的无缝衔接。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还能够在智慧城市、精准农业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于强强调,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包括通信技术、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智能算法的优化。他建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方面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兼容的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系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正高级工程师魏金占做了题为《空间视角下低空经济新思考》的主旨演讲,他从空间技术的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了低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魏金占指出,随着卫星遥感、导航定位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低空经济的运行模式正迎来深刻变革。通过将空间技术与低空应用场景相结合,可以为旅游、物流、农业等行业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服务。如在低空旅游领域,利用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能够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飞行路线,让游客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他还提到,未来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跨学科的合作,尤其是空间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深度融合,以推动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与会十一位嘉宾分两组围绕低空经济(低空旅游)场景开拓和中国面向东盟低空经济场景开拓2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交流与探讨。与会嘉宾结合各自领域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关于低空经济与低空旅游发展的创新思路和成功案例,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讨论环节中,各方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就如何突破低空经济发展瓶颈、提升低空旅游服务质量等关键议题展开了热烈互动。来自企业的代表们分享了在无人机物流配送、低空观光飞行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而政府部门的与会者则重点介绍了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的建设进展。此外,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对话也为未来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研讨会后还举行了中国—东盟低空科技企业联盟启动仪式,启动仪式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低空科技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联盟的成立旨在汇聚各方力量,构建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推动低空经济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通过加强技术交流、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深化产业协同,能够有效促进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启动仪式后开展了中国面向东盟低空经济市场企业座谈,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开拓东盟低空经济市场。企业代表们围绕低空经济的市场需求、技术应用及合作模式展开了深入讨论。各方表示,东盟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物流、旅游和农业等领域,低空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与会企业代表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合作建议,包括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培训以及推动政策对接等,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深度合作。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嘉宾积极互动,共同为中国—东盟低空经济合作描绘了美好蓝图。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也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深入探讨低空经济与低空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各方进一步明确了合作方向,并达成了多项共识。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以及政策协调等方面,与会嘉宾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经验。与会者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携手共进,共同开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低空经济领域合作的新局面。
来源:广西(桂林)低空旅游研究院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学院
文字:李猛│图片:刘泳江、莫运谋、凌正元│一审:张海涛│二审:魏思雨│三审:李雨思